文 / 舒新宇
一、“蘆潭漁唱”是《漁父》故事的發(fā)生地
《漁父》講述的是屈原與漁父的一段經典對話。文中寫道,屈原“游于江潭,行吟澤畔”,一位漁父問他:“子非三閭大夫歟?何故至于斯?”(您不就是三閭大夫嗎?為什么會落到這種景況?)屈原答道:“舉世皆濁我獨清,眾人皆醉我獨醒,是以見放?!保ㄈ巳硕俭a臟只有我干凈,個個都醉了只有我清醒,所以我怎么能不被流放。)漁父便說:“世人皆濁,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?眾人皆醉,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?”(如果世間上人人都混濁,何不攪混泥水助瀾推波?如果世間上個個都醉了,為何不吃酒糟把酒大喝?)屈原說:“寧赴湘流,葬身于江魚之腹中,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乏塵埃乎?”(我寧愿投入湘江水中,讓自己葬身于江中魚腹,怎能讓江潔白純凈的東西,蒙受那世俗塵埃的玷污?。O父莞爾一笑,拍著船槳邊走邊唱:“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纓;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濯吾足?!?/p>
溆浦古時縣城的八景之一“蘆潭漁唱”,就是《漁父》故事的發(fā)生地。
《溆浦縣志》記載:“蘆潭漁唱,為八景之一,在城西四里許蘆深潭。昔蘆葦叢生。”蘆深潭正在溆水的下游處??h志上還有大量吟誦“蘆潭漁唱”的詩詞。看看這些詩詞便可一目了然:
其一
蘆潭側,花如雪。
扁舟一葉趁寒月,
長歌短笛聲悽絕。
五溪之水秋冷冷,
三閭一去誰醒醒。
其二
釣絲舒卷碧潭深,饞到斜陽憩柳陰。
明月綠簑沽夜酒,晚風清韻出云林。
聲傳欸乃迷煙棹,歌憶滄浪觸楚吟。
兩岸不知誰是侶,閑閑鷺鷗解知音。
其三
臨淵更湵絕流魚,彭蠡遺聲徹水墟。
一棹蘆中航伍員,暫維澤畔詢三閭。
喜無在罾沉星石,那見投竿載后車。
結網何如弛網意,宮廚寂寂有懸魚。
其四
悠悠潭影落花深,漁舟差參出柳陰。
一曲蛟龍騰古窟,數聲煙雨霽平林。
機關早識蘆中士,哀怨難回澤畔吟。
網罷有魚償酒債,醉歌流水覓知音。
二、《漁父》中的溆浦方言
作品里的“滄浪之水”,歷來注家有說是指漢北某地,有說是指湘江某地,其實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一首《滄浪歌》,又叫《孺子歌》,見于《孟子·離婁上》,可見“滄浪”早就不是河名和地名。“滄浪”是溆浦的方言。凡是形容水和植物葉子的顏色很“青”,溆浦話都叫“滄”。如“水好滄”(水很青)、“滄水”(青色的水)、“非滄咯浪”(非常青的浪)、“葉子非滄咯”(葉子特別青)等等。那么,“滄浪之水清兮”就是“青青的浪水清啊”之意,而非河名。
清代學人鄧廷楨對漢語的雙聲疊韻頗有研究,他在其《雙硯齋筆記》一書中說道:
滄浪,水也,疊韻也,又為狼湯,亦為蒗蕩,亦為浪湯。其于草也為藏莨,其于竹也為蒼筤,其于器也為槍唐,其于氣也為滄涼,其于人也為倉兄,稍變則為搶攘,為傖囊,為恇攘。
鄧廷楨認為“滄浪”是形容水貌,與溆浦方言所表達的意思完全一樣。
作品里的“濯”字,也是溆浦方言,溆浦話常說:“把腳到水里濯(洗)哈?!?/p>
三、“漁父”實為官埸失意的隱士
漁父的“父”,《方言》云:“凡尊老,南楚謂之父?!睗O父乃指捕魚的老者。溆浦正地處南楚,如說是發(fā)生在漢北,就不屬南楚。其實有很多專家認為詩中的“漁父”是一個官場失意的隱士,一個沒有文化的捕魚的老者是絕不會說出那么深奧的話來的。
聯想到身為天下高士的善卷舍棄王位隱居溆浦,連楚國的宰相屈原都要慕名而來溆浦,也必定會有大批仕途未進的文人和官場失意的士大夫慕名而來溆浦,隱遁山林,或尋找長生不老的靈丹。因而溆水河上出現裝扮成漁父的隱士是大有人在的。
四、《溆浦縣志》中“漁父隱士”的記載
前面引用《溆浦縣志》上吟誦“蘆潭漁唱”的詩詞中,就透露了很多信息。
“漁者何爾達,乃學披裘翁”。這位漁翁原來是披著漁翁的衣服裝扮而成的。
“機關早識蘆中士”,這不是明白告訴我們,蘆潭中隱藏的是一位高士嗎?
“結網何如弛網意,宮廚寂寂有懸魚”。這里的“宮廚”該是指宮庭里的廚房,原來結網打魚的人是和宮庭有關系的官。宮廷里的人跑到溆浦來結網打魚,這人不是隱士又會是誰呢?
“蘆中劍贈客如何”,蘆潭中有劍相贈的人,起碼不會是一般的打魚人吧。
“一曲蛟龍騰古窟”,能稱得上“蛟龍”的“漁翁”絕非尋常之輩,必是“隱士”無疑了。
這么多的詩句皆都道破了一個奧秘,那個“漁父”就是“隱士”。
反之,如果是在湖南別的小地方,還不一定會有裝成漁父的世外高士。如果說是在湖北江漢某地,那就更不可能了,因為屈原不會在湖北說出“寧赴湘流”的話來。
屈原殉難后,溆浦人民為了緬懷屈原,將他常常吟詩、巧遇漁父的蘆花潭,列為縣城八景之一,取名“蘆潭漁唱”,前面所引吟誦“蘆潭漁唱”的詩詞,足見《漁父》確系屈原在溆浦所作。
2007年6月